首页 / 资讯信息 /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11-2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的显著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生存、发展和福祉而结成的一种互利合作、休戚与共的相互关系。其价值追求是要实现各民族间利益相互融合、命运相互关联,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互利共享,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促进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保证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要求民族利益相互融合、命运相互关联

民族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同的民族,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维护其利益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自己民族利益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终自身利益也会丧失。同样,少数民族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汉族把本民族与中华民族划等号,这些意识在民族关系上都是片面的、狭隘的。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国情决定了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因此,民族差异性基础上的利益一致性决定了各民族需要培育共同的民族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彼此利益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各民族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

民族团结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同志历来把民族团结看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攸关的大事,他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做好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稳定常筑长固。”总书记的指示不仅对内蒙古的民族工作具有特殊指导意义,对其他民族地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多民族、大一统的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大一统局面的基本保证和生命线。纵观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把人为制造民族矛盾、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作为其侵略、分裂中国的重要手段,致使各民族间的隔阂、矛盾严重加剧。但梳理中国古代史,中国不同民族之间尽管曾经出现了不少冲突,但交往交流交融仍是主流。中国各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之后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成功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长期以来,历届党中央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1954年,将“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写入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在1984年,颁布实施调整、巩固、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保障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巩固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在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在民族院校推行双语教学,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民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整天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

党中央大力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出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要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要在新起点上开拓创新,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南。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过程中,应把少数民族民生民权保障置于优先位置,这是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民生问题,以及撤乡并镇、生态移民、土地(草场)征占、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等方面出现的权益保护问题,对已有的地方法规、规章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关键是要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才能巩固。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历史血脉,决定着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则至关重要。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益于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夯实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益于汇聚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中华文化经历过辉煌灿烂,也遭遇过屈辱鄙夷,妄自尊大和盲目自卑都是极端且错误的文化心态,无益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更无益于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对于文化本身,还是对于社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是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根基。

要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国内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价值、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尊重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交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不同民族多元文化只有加强交流互鉴,才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中繁荣发展。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会完全丢掉、摆脱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很难接受外来强加的文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之道是以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基本价值取向,尊重文化发展多样性,坚持交流互鉴,促进各民族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各族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昭示我们,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结合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和拓展,探究其现实意义,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传承、弘扬的需要,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国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遭受严峻挑战。传统文化要为国人提供文化自信的基础来源,必须实现现代转型。只有体现时代特征,方能彰显活力。具体来讲,第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挑选其中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剔除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第二,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即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化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依旧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念,这为理论的深化和新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现实依据。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交给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不仅要有内在实力,还要借助外在动力。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这是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历史条件和有利契机,也是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历史机遇。一方面,要坚持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对于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都要秉持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即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有辉煌灿烂的历史,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当代中国依旧处在改革前沿,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动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并举,加快两者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要全面透彻阐释中国精神,要让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向其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进而使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要围绕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主张,阐发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立场,树立中国形象,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资讯信息 more +